top of page
作家相片建良 周

對的人,總會走到一起


對的人,總會走到一起。並不是一開始就知道,而是在成長的過程中,產生出共同的漣漪。


如果你現在手上握著一杯水,這時你會做什麼事情?


你是會把水拿去裝滿,或者分享給別人,還是思考這杯水我能做多大價值的發揮。


然而,真正要做的事情,應該是我們自己想要做得事情,而不是和這杯水有關。



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中,都存在著這一杯水。


因為害怕失去,所以一直緊握著水杯。但當我們緊緊盯著杯子的時候,卻也忽略了其他的可能,這個可能,就是我們的眼界侷限之處。這個杯子,也就好比是我們的專業,是投入了許多時間精力在這上面的事情。


但就像一句話說:「能夠讓我們成功的東西,也可能會讓我們走向失敗。」


這杯水也可能約束了我們生命的另一種可能。




對的人,總會走到一起。並不是一開始就知道,而是在成長的過程中,產生出共同的漣漪。



之前在《離開微軟,教育兒童,改變世界》這本書中作者談到,1999年在一次休假中,來到了尼泊爾,並許下為這邊的孩童建一個圖書館。隨著計劃開始啟動,他意識到也許這才是他想做的事情。於是毅然決然地辭去中國微軟市場開發總監,開始建立起幫助孩子們獲得更好教育的非營利組「閱讀空間」,幫助他們開啟生命的另一個可能。


直到有次現實對他的打擊。2003年的春天,他在舊金山跑步,看到一座自己非常中意的房子,當他去看房子的時候,他發現房價完全不是他現在可以承受的。


一個前微軟高管,竟然快40歲都買不起自己的房子。他開始懷疑是不是依該放棄追逐夢想?


當天晚上他收到一位朋友的來信說到:

約翰,你的生活不屬於水景豪宅,可以說你沒有家,你需要繼續做你現在做的事情。因為這個世界的進步實在很緩慢,特別是那些最貧窮的國家。不要把房產當一回事。你已經擁有很少人能夠擁有的東西,那就是確切地知道自己每一天都在做什麼,而且很確定應該怎麼做。如果你為了追求一座寬敞的房子而犧牲這點,那將是一場災難和一個巨大的錯誤。





對的人,總會走到一起。並不是一開始就知道,而是在成長的過程中,產生出共同的漣漪。


其實人生走到生命的盡頭時,你會發現,那時會讓你後悔的,永遠都會是那些關係,以及沒能去做的悔恨。


生命也就如同一面鏡子,你希望那面鏡子用什麼樣的方式回應你,你就得先用你真正想要的行動,讓這個結果呈現出我們想要的模樣。


但是,人群之中,總是會有另一種聲音,就是所謂無趣之人,或者說受害者群體。最大特徵就是以「不」為出發。不行、不可能、不公平、不好等詞。這種話其實在剛畢業的學生,是最常以及最容易講得一句話可以說是:「不公平」


你會發現到,隨著年紀不斷增長,講這句話的人也愈來愈少。因為另一批人已經用行動來去改變這種不的可能。而這種受害者群體則是不斷敘述出自己的受苦、委屈、抱怨等,但隨著時間久了會愈來愈依賴,也就會沒有人在乎了。





對的人,總會走到一起。並不是一開始就知道,而是在成長的過程中,產生出共同的漣漪。


但總有一件事情是公平的,那就是每一個人都需要面對死亡,而每一個人面對死亡的時候,都需要直接面對自己生命的價值,這個價值,就是你可以去創造的,跟最初的起點無關。


另一方面,能否跳脫出手中的杯子,也都跟我們身邊最常見的人有關,因為你就是你平常花最多時間相處的五個人的平均值,有一種效應較吸引力法則,當我們是什麼樣人的時候,就會吸引相對應的人,而吸引的關鍵,就是來自於人與人之間思想認知上的差異。例如我們看重力的觀點跟牛頓、愛因斯坦等人所看的觀點差異就非常不同。


所以和優秀的人接觸,則是提升自我認知最快的捷徑。可以說,優秀人之所以會吸引彼此,就是因為認知、頻率、水平、視野與格局達到相對應的高度,讓優秀價值能更往上一層。


換言之,對的人,總會走到一起。並不是一開始就知道,而是在成長的過程中,產生出共同的漣漪。



2 次查看0 則留言

相關文章

查看全部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